 首页 >> 法律项目 >> 关注血液安全 >> 正文
就血液安全相关问题给北京市两会的意见 (北京知爱行信息咨询中心 2005年1月5日)
一、采血机构严格执行在具体采血过程中的对献血员身份认定。
1、9龄童感染艾滋病,到底谁的错?
北京市首例因使用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的案例日前在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结案。二审法院根据血液中心封存的献血者样品的检验,以及一审法院对献血者所作的全血复检,可以明确判断血液中心的供血行为与受血者身患艾滋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驳回上诉人的请求。但是上诉人的疑问不是没有道理:一审中检测的血液是不是真正为献血者的血液?换句话说,当前采取机构对献血员的身分认定是否存在漏洞?
2、严格采血过程中对献血者的身份认定不容忽视。
首先目前在北京地区指标献血依然存在,而指标献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变形为多种形式的有偿献血和不自愿献血,变形的指标献血给冒名顶替献血和购买无偿献血证来完成指标等多种威胁血源安全的行为提供了温床。
血液成分献血员的身份认定。机采成分血是指通过血液分离机捐献血液中一种成分的无偿自愿献血的行为。目前,国内以捐献机采血小板为普遍。捐献机采血小板因为采集时间长、保存期限短、需要提前预约等特点,国内很多血液中心和血站除了选了相对固定的献血员之外,对单采血小板的鲜血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因此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靠“卖”血小板为生的人群,组织卖血者和冒名顶替者应运而生,而这些人同时还承揽了为一些指标献血购买无偿献血证的生意。
对于应急供血后备血库献血员的身分认定同样不可忽视。
3、 身份认定漏洞带来的巨大隐患。
血源安全性大大降低。冒名顶替献血、频繁献血和长期血液成分捐献的存在,使得血源安全大大降低。身份认证上存在漏洞,真正血不是来自被登记、被检查的献血员;标有献血员A名字的血袋里装的是献血员B的血液;在血站检测合格的标签贴在不合格血液的血袋上。
根据现有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输血之前,不对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进行做血液传染性疾病病毒和细菌的检测。因此,采供血机构提供的可能污染的血源将被使用于临床输血,使得用血危险大大增加。
一旦病人被污染的血液感染,根据采供血机构和血袋上记载的信息,对献血员重新进行相关的血液传染病的检测,不一定能检测出相关的传染性疾病。那么,谁来为病人感染负责?病人是否需要为可能的身份认定漏洞承担风险?
同时,真正的提供的血液的人是否感染了相关的传染病疾病还不清楚,因为可能采血机构很难找到这个人。那么,采供血机构通过血液检测,发现、通报疫情,作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环节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加强采供血机构财务透明,建立信息公示制度。
1、对血液价格的质疑。
目前在北京有13家采血机构,而不同的采血机构提供给医院的血液价格是不同的。而在具有采血资质的医院内,本医院自采血液和专门的采供血提供的血液价格差价也非常大。而根据《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公民临床用血收费标准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对临床用血只有一种标准。
血是市民无偿献的,采血机构没有花钱买,血液的采集、检验、分离、制备等环节所花的费用才是成本,而这个成本各个机构是一样的。这就凸现出一个问题:同样的成本,卖价却一高一低,采供血机构竟然在无偿献血上赚取利润。公民无偿献血为的是治病救人,而病人却需要有偿用血,采供血机构从中赚取利润,无论是献血者还是用血者似乎都不能平衡。
2、建立血站信息公示制度。
根据卫生部最新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 血站(包括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中心血库)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公益性卫生机构。其职责是:在规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
血站作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组织,并且是财政拨补事业费的单位,应该建立财务信息公示制度,向纳税人负责,接受社会监督。
3、建议政府财政给予采供血机构全面的资金支持,确保血液在血站-医院-病人的流通环节中没有任何金钱的流动。
三|、对北京的无偿献血情况进行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传工作。
1、本市无偿献血依然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卫生部公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全国无偿献血占采集临床用血比例最新数字和排序中,北京市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为74.49%,位于全国第22位。
北京市的无偿献血从1984年起步,当年全市仅19人参加。尽管20多年来,北京无偿献血者达135万人,并从2000年开始,在街头的采血点达13个,还建了3个固定无偿献血屋,但在国内同业中,北京的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竟排在150个城市之后。
2、用血量巨大考验首都居民社会责任,无偿献血动员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北京的医疗水平全国领先,许多外地患者都进京求医,因此临床用血量很大,1年需要60吨血。如果每人次献血200毫升计算,满足现有的北京市的临床用血需求每年需要有大约29万人次献血,占北京市现有人口的2%(北京市现有人口(包括流动人口)按1400万计算)。
根据北京市血液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初至12月11日,北京市通过团体无偿献血渠道采集血液37000余单位,67%来自全市45所高校学生。今年的另外一则报道显示2005年北京自愿无偿献血者有20万人,其中本地人占17.52%,外地人占到82.48%。北京市的无偿献血工作不仅需要大学生的热情,也希望在北京工作和居住的所有18~55岁的公民积极参与。
3、加强教育,提高首都居民的健康知识和意识。
北京市血液中心负责人高国静表示北京市争取在2006年实现100%无偿献血。要实现100%无偿献血的目标,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的健康知识和意识,让人们知道国家血库充足健康的血液对医院救死扶伤和保护公众血液安全是重要的。教育和动员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卫生系统、新闻媒体和各个单位来做,也需要民众团体比如病人团体参与。这应该是一个并不短暂的过程,但是“强制”并不能缩短这个过程,反而是可能忽视教育的意义和压制民众的自觉性。在献血问题上,政府应该相信人民,给一次考验人民的机会。毕竟,救死扶伤和血液安全首先是人民的事务,而不首先是政府和医院的职责。人民有责任互助,也有权利拒绝,拒绝并不是坏事。
在进行任何的教育、宣传和动员之前,有必要对北京市居民的无偿献血常识、态度和行为进行广泛的科学的调查,使无偿献血的教育、宣传和动员做到有的放矢。 四、支持和鼓励公众和非政府机构参与血液安全的维护和保障工作。
1、按照国际安全采供血标准,稳定的重复无偿献血应占总体血液供应量的78%~80%,而建立长期固定的无偿献血员队伍需要社群参与。
2、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动员需要社群团体比如病人团体的参与。
3、独立的非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血液安全工作的监督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指出:许多国家都有各种规定和法律来确保血液的安全供应,但这些法律没有严格执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需要提供充分的预算、管理资源和对提供服务的机构进行定期的独立的监督。
文章提交时间:2006/7/31 上一篇: 全国输血感染者代表给温家宝总理的一封信下一篇: 妇女、输血、艾滋病和三八节活动简报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没有任何评论
|